冠心病论坛(通心络胶囊冠心病防治)

冠心病论坛(通心络胶囊冠心病防治)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且严重危害人们健康。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目前我国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首位,现患人数3.3亿,其中冠心病患者占1100万。加强冠心病防治,将管理关口前移,同时进行积极、规范的治疗,改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预后,减少心脏性猝死,是提升我国国民健康水平的重要环节。

近日,第十七届国际络病学大会――冠心病论坛顺利举办,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曾定尹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钱菊英教授、上海长征医院梁春教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安冬青教授、天津市胸科医院丛洪良教授、广东省中医院张敏州教授等18位国内心血管领域知名专家担任主持和讲者,以“冠心病防治中国方案”为主题,针对冠心病治疗的热点话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痉挛、微循环障碍等进行了精彩学术交流,来自国内外的10000余名专家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参与本次会议。

现整理会议精粹与大家分享。


第一篇章:冠心病的一级预防

通心络胶囊多靶点干预,助力冠心病一级预防

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对于冠心病的防治,首先要谈到的是一级预防。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卜培莉教授指出,2020年,我国首部《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正式发布,生活方式干预、血脂管理、血压管理、2型糖尿病管理、阿司匹林的使用及风险评估被定为一级预防的六大核心问题。络病理论指导的通心络胶囊被证实具有多靶点作用,能保护高血压、高血脂导致的内皮损伤,改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可能会为临床带来更好的效果。

众所周知,冠心病的发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如何抑制斑块的进展并逆转是研究者关注的重要课题。对此,梁春教授提出了以下观点:①作为动脉中唯一具有神经纤维的部分,血管外膜更有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者或参与者,而非“旁观者”;②成熟的斑块复杂,很难达到消退的目的,早中期斑块更加值得关注;③斑块的逆转受全身和局部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降脂和抗炎是当前的主要策略;④中医药在稳定和逆转斑块中表现出潜力,如通心络胶囊就被证实可以延缓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降低血管重构指数,这提示通心络胶囊具有稳定斑块的作用。


第二篇章:冠心病的二级预防策略探讨

助力抗栓治疗、降低残余风险,通心络胶囊协同西药改善ACS患者预后

目前,临床上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将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慢性冠脉综合征(CCS)两大类。

对于ACS,血栓形成是主要的病理生理机制,丛洪良教授强调,一旦确诊,抗血小板治疗即应尽早启动,且抗栓治疗是ACS治疗的长期策略。在具体的药物选择中,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是临床的常用药物,韩雅玲院士开展的研究显示,通心络胶囊可减少氯吡格雷抵抗,具有改善ACS患者术后6个月临床预后的趋势;而北京安贞医院周玉杰教授开展的研究则显示,通心络胶囊可抑制血小板功能,改善阿司匹林抵抗。

对于度过急性期,进入慢性稳定期的患者,心血管残余风险是临床关注的重要问题,除持续的抗栓治疗外,降脂和抗炎也备受关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陆峰教授指出,“要更好地管控残余风险,可能胆固醇低一点更好,炎症指标也同样如此。对此,个人认为,通心络胶囊、阿司匹林、他汀组成的ATS方案临床应用前景非常好。这一方案除了能抗动脉粥样硬化和抗血小板凝集外,还增加了抗炎效应,可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这其中通心络胶囊降低残余炎症风险可能发挥了较大作用。此外,通心络胶囊具有多靶点效应,可保护血管内皮、抑制血管痉挛、稳定斑块、增加心脑血供,与西药联合可发挥‘1+1>2’的协同整合效果。”




稳定斑块、缓解冠脉痉挛、改善微循环,通心络胶囊多靶点干预CCS

对于慢性稳定期的冠心病患者,2019年,在更新的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指南中,CCS这一概念取代了原来的稳定性冠心病,前者被认为可更好地覆盖疾病的不同临床表现和多种综合征,更加准确地反映病理生理学变化。

心绞痛是CCS患者最突出的临床症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是导致心绞痛的重要因素之一。河南省人民医院高传玉教授指出,通心络胶囊被证实可以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延缓其发生发展,减少斑块破裂,进而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余再新教授则指出,在心绞痛西药治疗的基础上,中医药可补充发挥作用,他直言,“我们的祖国医学不管在冠心病、心绞痛还是心衰领域,都具有很好的作用。”动物研究提示,通心络胶囊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同时还可缓解冠状动脉痉挛。而后者也是心绞痛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

对于存在冠脉狭窄的心绞痛患者,临床治疗策略明确,但在临床上,有一部分患者有胸痛症状,负荷试验可诱发心肌缺血,但冠状动脉造影示冠脉正常,这些患者心绞痛的发生与微血管结构与功能异常相关,也被称为微血管性心绞痛。钱菊英教授介绍,中药通心络在改善心肌微循环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其通过血管内膜、平滑肌、外膜参与机制,可有效改善冠脉微循环障碍、抑制血管痉挛。通心络胶囊解除血管痉挛的作用还得到了《血管痉挛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的认可,成为共识唯一推荐的中成药。

值得指出的是,包括通心络胶囊相关基础与临床研究在内的“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荣获了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通心络胶囊改善微血管病变方面的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得到了领域内的高度认可。这一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之一曾定尹教授在报告中介绍,通心络胶囊改善冠脉微循环与NO/ET-1、Rho-激酶途径等相关;在临床研究方面,杨跃进教授牵头开展的循证医学研究证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服用负荷剂量的通心络胶囊可显著减少术中无复流的发生率和术后6 个月心肌梗死面积。


第三篇章:中医药理论创新、新药研发与循证医学研究

络病理论传承创新,“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一体化模式为中医药发展作出示范

正如前文所述,通心络胶囊在冠心病防治的全程中均可发挥重要作用,这与其先天的理论优势分不开。河北医科大学附属以岭医院袁国强教授介绍,吴以岭院士带领团队系统构建络病理论体系,并进一步创立了“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一体化的中医学术创新与转化新模式。2019年,“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一项目不仅形成了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的系统理论,同时还通过系列循证医学研究,为通心络胶囊等通络药物在微血管病变防治中的应用提供了证据,为解决心、脑、(糖)肾疾病领域的临床治疗难题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可以说,这一项目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作出了示范。

不难发现,在“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中,循证研究是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确实,当前中医药循证医学研究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年代。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新灿教授认为,循证医学与中医药的结合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反过来,循证医学与传统医学的结合,也拓宽了循证医学的广度。通心络胶囊开展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RCT)虽然采用了临床替代终点,但在亚组分析中涵盖了对硬终点事件的分析,对其他中药研究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综上所述,目前在冠心病的防治中,我们仍面临较大的挑战。络病理论指导的通心络胶囊通过系列循证医学研究被证实具有三重保护作用,即血液保护、血管保护、基于微血管保护的缺血组织保护, 不仅能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抗血小板药物的抵抗作用,还能抗炎、扩张冠状动脉、保护血管内皮、改善微循环、抑制冠脉痉挛,多靶点整合发挥作用,为冠心病的整体防治提供了“硬核力量”。


发布于 2022-10-26 05:20:32
收藏
分享
海报
2
上一篇:粘贴和复制的快捷键(复制粘贴用Ctrl+C、Ctrl+V) 下一篇:从句是什么(从句通俗解释)
目录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